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于2023年7月发起了MA+民生艺术赋能计划——河南封丘美术教育项目。2023年7月2日至8日为河南封丘县35位美术老师及校长,度身定制了为期一周的美术教育培训项目,分别以“专家讲座”、“艺术家工作坊”、“美术馆互动式教育”、“行走的课堂”以及“校长教师案例分享课”等多个模块进行。此项目也是“MA+民生艺术赋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MA+民生艺术赋能计划”是中国民生银行于2020年夏天在河南封丘、滑县启动的项目,旨在以艺术赋能乡村,用美育润化民生。
针对此项目,项目团队专门走访了封丘县县级、镇级、村级的五所学校进行前期调研,观摩了美术课现场,与美术老师面对面座谈,对于封丘县美术教育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老师们也提出了各类需求,包括如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希望有机会直观地、沉浸式地感受艺术氛围;突破自身对艺术理解的局限性等课题。在此次培训中,有针对性的按照教师需求,构建了以美术老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的培训方案,用创新的方式结合教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希望通过培训使参训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专家讲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项目邀请了上海市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指导教授、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总协调凌敏教授,她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展开了主题讲座,并围绕学校如何打造艺术空间和活动进行了分享;同时邀请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小音、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陈芳、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校长张咏梅,与河南校长们分享艺术类特色学校的经典案例,提供了美术教育的管理思路。
艺术家工作坊
本次培训项目邀请了当代艺术、声音艺术、植物艺术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为封丘县老师们做了三场现场工作坊,旨在探讨不同媒介、材料的创作背景下,艺术怎样实现自我探索与突破,作品如何各自延展、生长,又共同组成一个紧密交织的整体。艺术家毕蓉蓉提出纺织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对象物,它们在工作坊中重新以另一个形态被表现出来;声音艺术家殷漪带领河南老师们通过声音行走、提问回答、 聆听练习、音乐协作激发了老师们的听觉意识和对于声音的好奇与认知,重新思考艺术的多样性;植物装置艺术家顾晨忆让河南老师用他们最熟悉的植物——麦穗进行植物艺术装置的创作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后,希望这些工作坊能够启发老师们设计出更创新的教学模式。
美术馆互动式教育
上海美术馆的数量目前为全国第一,每年接待观众人次已高达700万。项目团队带领学员们参访了三家上海代表性场馆:西岸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并由各馆公共教育负责人分享了关于儿童教育和馆校交流的美育优秀案例。老师们调动了全身的感官参与到了每一个展览中去,沉浸式地感受了艺术氛围,领悟当代艺术传递的重要元素,即通过艺术作品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个性与共性、历史与当代等社会性话题的思考。与此同时,还引导学员思考“如何更好的开展馆校合作活动”、“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当代艺术作品”,在浸润学习中提升美术教师们对当代艺术教育议题的了解与认识。
封丘的校长们有计划在当地建立起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学校和教育基地。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正是一所以设计思维教育为导向、以创意为特色的中学。在参访的过程中,同济黄浦的童毓舟老师为河南教师、校长分享了这所学校是如何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国际化、创新型高中毕业生的教学理念。
教师交流
上海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线,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教学中也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来自上海的四位中小学美术老师与来自河南的美术老师进行了深入分享。从审美教育、智力开发方面贯穿到美术技能培养,并分享了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行走的课堂
“行走的课堂”体验活动旨在让河南的老师们用脚步丈量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建筑、艺术和生活。城市是不断变化与成长的生命体,城市的塑造与独特性离不开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我”的参与。我们邀请了不同领域城市文化研究专家带领河南教师们通过多元视角的城市观察为切入口,在城市文化探寻及“再发现”中建立人与城市的深厚情感,并激发老师们开启对城市多元认知及思考的天地。
成果展示
为期7天的培训课程,时间虽短却成果丰硕,讲座与工作坊结合、参观与行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技能与教学思维结合的教培形式,启发了老师们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为探索美术的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方向。最后老师们围绕如何设计开启一个艺术项目和艺术课程做了成果展示,我们邀请了包括凌敏教授、王小音副秘书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丁峻峰副教授三位导师,为河南教师们的课业总结进行点评,完善成果展示的可行性。最后,中国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林敏向河南教师们授予本次培训项目的结业证书。